灌裝封口機標準與歐美有差異

在分析原因之前,我對食品標準的目的有所了解。食品標準的制定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。應該注意的是:首先是標準的適度性。并非標準越嚴越好,標準過高對食品安全的意義不大但導致生產成本急劇上升,造成不必要的浪費。其次是標準的局限性。標準是一定時期(滯后性),一定范圍內實行(比如國家標準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)因此,他考量的是平均水平,對于一些極端情況無法覆蓋。當然,后一種情況可以通過可以通過不斷修訂以及地方、企業制定標準適當彌補。


??? 既然食品標準的制定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,那么其制定標準的依據自然就是:可耐受最高攝入量(UL)(這個又來自于無毒副反應水平NOAEL)??紤]到某些制造商最終產品指標的檢測有難度,我們會結合工藝特點,預計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反應,給出生產過程的許可添加值。特別需要說明的,這個許可添加值絕不是可耐受最高攝入,只是參考UL制定并充分考慮到食用量的波動性。


    這里的安全值是人體可以攝取的毫克/天 /每公斤體重,如何折算進食品中的含量要求呢?這就是食品標準所約束的量,而這個量是需要考慮飲食習慣的。


    首先,不同屬地對不同食品的攝取量不同。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大米和面粉的標準差異。中國人大米攝取量多,危害物的含量要低,否則總攝取量就可能超標,造成危害,反之亦然。(這里的攝取量需考慮其他習慣性食品的疊加)


    其次,不同屬地對同樣食品的食用方法不同。最常見的例子莫過于自來水了。歐美國家很多人直接喝,而我們多數中國人燒開了喝。因此二者的標準不同很容易理解。此外,雞蛋也是如此,中國人生食的就很少。


    此外,文化差異的情況也存在。歐美國家不吃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,所以他們瘦肉精標準就比中國要寬松很多。


   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,人種不同也有一定差異。比如對花生等過敏原產生反應的白種人就比較多,而黃種人特別是中國人對牛奶里乳糖過敏的就特別多,因此對過敏原的標注各國要求就不一致。此外,還有國民平均體重等因素。在檢測項目方面,不同產地的原料帶入不同,標準亦有很大差異。比如農殘檢測方面,不同國家實際使用的農藥品種不同,也就需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檢測項目。


    基于上面的說明,這里我再給大家解讀一下原文所說: “茶葉殘留農藥本土未超標出口卻超標事件”。原文把這個事件歸結于“貿易問題”,也就是想暗示這是人為設置障礙性的技術(貿易)壁壘,這種理解是錯誤的。技術性貿易壁壘確實有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來形成壁壘,但這種障礙很多是保護本國相關產業?!皻W盟本土不生產茶葉”設置更嚴格的,一視同仁的標準,如果是出于保護本區域消費者不應視為技術壁壘。這里的標準差異主要還是因為食用方法的不同。歐盟的很多國家喝茶是一次性抽提,如果有農殘相對攝取濃度較高,而中國人喝茶不少人是多次抽提。因此在標準上出現差異完全是正常情況。


    綜上所述,食品標準制定應該考慮屬地化。由于部分消費者對此不了解,一味要求國際接軌,完全地接軌不僅無益還要為此買單。最典型的“國際接軌”應該是《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》,一方面,營養標簽里的每一個數據都是有成本的,同時,在標簽上每多一個信息就會弱化其他信息。而利用營養標簽指導食用的人群在中國占比不足1%,也就意味著99%的人為1%的人買單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.

Join the discussion...

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*標注